当前位置: 热门专题  5G通讯   别被5G的“五大误区”忽悠了!

别被5G的“五大误区”忽悠了!

发表于:2019-09-11 关注 

自移动通信产业链在“2018世界移动大会-上海”上释放出很多有关“5G将至,未来已来”的信号之后,行业内外对5G的热情空前高涨。一时之间,与5G相关讨论变得非常热门,但是讨论中集中出现了“五大误区”——5G来得很快、5G是物联网的天下、5G手机只是速度更快、5G缺乏“杀手级”应用以及5G可以替代有线宽带。只有走出这“五大误区”,才能摆正姿势侃5G。


误区一:5G来得很快

有人认为,5G会快速地“迎面扑来”。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,5G到来是一个分阶段的过程,并不能一蹴而就。

1.从5G的三大应用场景来看,最快商用的将是eMBB场景,大约是2020年正式商用,而uRLLC和mMTC场景受标准确定时间和产业链成熟度影响,最早将于2021年开始逐步商用,相对成熟也要3~5年以后。

2.就eMBB场景而言,5G网络建设也将从数据网络消费热点区域开始,并不是全面普及,因此未来3~5年内4G与5G网络将长期并存,在农村等边缘区域还将主要是4G普遍覆盖。

3.在5G之前,中国的移动通信技术迭代都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着时间差,比如3G滞后7年、4G滞后3年。正式部署滞后于其他国家既有差距但也有好处。好处是可以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,享受产业链成熟的红利。接下来中国5G的到来,将与世界保持同步,这本身是件好事,但是由于没有太多成熟经验可以借鉴,需要在迭代过程中不断解决很多不可预知的困难,坎坷之路在所难免。

4.对于5G来得有多快,行业内外的感知并不相同。代表市场侧的渠道商和消费者,感知更多来源于手机品牌商关于5G手机上市时间点的炒作,这些炒作多数是为了抢占市场和打造差异化优势。5G手机什么时间点正式商用,受标准确定、芯片研发、频率分配、牌照颁发、网络建设等诸多因素制约,预计2019年年底~2020年方有成熟的商用5G手机面市。而且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研发难度和成本挑战,初期上市的5G手机都属于高端机型,价格不菲。5G手机的价格下降需要时间,这同样也会制约5G普及的速度。

5.何谓“快”何谓“慢”仍存在争议。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,5G已经在“快马加鞭”,甚至是两步并作一步走。比如与过去不同,现在芯片研发和3GPP的标准推进基本上同步在进行,手机的研发与芯片研发也是同步在推进。但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,现阶段智能手机缺乏新的技术革命动力,用户对5G的需求度和热情度明显高于当时对3G和4G的期待,市场需要5G来得更快一点。


误区二:5G是物联网的天下

有人认为,5G是物联网的天下。然而并不是这样,5G在不同时期的商业化重点将有所不同。5G初期商业化收入将主要来自于eMBB场景,后期随着技术和网络成熟,物联网和车联网等新兴业务才能带来增量收入,切不可片面过于强调物联网、车联网对5G商业化的作用。

1.虽然5G对物联网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,但是最先成熟、最先商用的还是eMBB场景,尤其是个人移动通信和高质量视频业务,也是ARPU(单用户月平均收入)最高的业务。这部分业务产业链最成熟,最能为运营商带来可观的收入,必然会引起运营商的重视,所以发展是最优先的。虽然物联网潜在规模很大,但ARPU都比较低(现阶段ARPU只有2元左右)。当然,未来物联网带来的收入将是潜在的增量收入,主要依赖于“海量连接”积少成多的收入积累,并可能带来一些ICT整合收入,必须作为未来创新业务不断开发。

2.物联网的概念好多年前就已经有了,之所以一直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,其实除了网络这个因素以外,还受到产业链诸多因素的制约,比如物联网需要在联网的设备上安装通信模块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,通信模块成本高低比网络成熟与否更会制约物联网的快速普及。

3.大多数物联网终端在现有的2G、3G和4G网络都可以使用。从成本角度看,2G成本最低;从覆盖广度看,原来也是2G覆盖最全面,即使到了5G时代,物联网也并不是只能依靠5G网络来承载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NB-IoT网络将会长时间大规模应用。

4.在没有5G之前,行业内外所讲的“物联网”基本上都是“狭义物联网”,往往是指“行业级物联网”(比如远程抄表、车联网等)。5G物联网场景其实是“广义物联网”概念,除了“行业级物联网”,还有“消费级物联网”(比如个人或家庭应用场景下的可穿戴智能设备、智能音箱、智能家居等),“广义物联网”往往会分布在5G三个应用场景下,边界相互渗透,而“狭义物联网”主要分布在mMTC和uRLLC场景下。

5.虽然在5G之前的移动通信网络主要解决“人人互联”问题,5G同时还要解决“物物互联”和“人物互联”问题,但是“物”的加入,还是为了服务“人”,“人”通过eMBB场景(应用终端主要是智能手机等)来控制物联网反而更加重要,因此一门心思把精力都放在物联网上是片面的,还是需要根据网络建设进度、产业链成熟进度,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业务的价值,并不断发挥5G给数字经济带来更多创新业务的作用。


误区三:5G手机只是速度更快

有人认为,3G和4G时代,手机就已全面智能化了,5G手机无非就是速度更快的智能手机罢了。然而并不是这样,5G带宽和速率呈指数级提升,由此带来的变化远比想象得要大。

1.手机形态发生变化。带宽和速率的提升,会带来常用应用的变化,比如高清视频的观看、高清视频的通信。为了更好地使用这些应用,5G手机的屏幕会更大,屏幕形态也会发生变化,比如催生折叠屏,柔性屏快速发展等。

2.手机生态发生变化。与电脑发展初期类似,在带宽不够大的情况下,智能手机自身的运算能力(CPU核的发展)和存储功能越来越强大(1T存储的手机马上出现);随着带宽和速率的提高,“瘦手机+云”成为可能。所谓“瘦手机”,就是指手机功能不需要太强大,很多应用安装在云上,在云上运行和存储。当然,“瘦手机”并不是说手机的功能配置会在现有基础上降低,而是未来手机会形成两个“分支”:其中一个分支是“胖手机”,也就是各种硬件和软件配置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强化,越来越PC化;另一个分支是“瘦手机”,硬件和软件配置在现有基础上不需要提升过快,而是配合云端强大硬件和软件配置形成“组合配置”。

3.手机软件发生变化。由于要管理强大的手机硬件和应用,因此就有了手机OS。目前iOS和安卓这两大手机OS的“江湖地位”无人撼动,但随着“瘦手机”的出现,手机OS的江湖格局有可能会发生改变,可能会出现“轻OS”,跨平台的H5成为应用的主要存在形式。

4.手机变得地位更高、作用更大。5G承载着三大应用场景,多场景带来了多终端,也就是说用户拥有或连接的新型终端越来越丰富。虽然看似场景分散了,但实际上更加突出了智能手机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。用户同时处于工作、生活的多种场景下,用户面对的信息门户也是“碎片化”的,比如车载门户可能是“中央多媒体控制器”、家庭门户可能是“AI音箱”等,但是与用户形影不离的门户还是智能手机,智能手机将成为用户的“器官”,由个人移动通信终端演进为个人信息门户,形成“泛手机生态”,智能手机承担着多场景多门户之间“连接器”的作用。

5.正因为5G带宽和速率的指数级提升,未来的手机将是“5G+AI+区块链+云”的载体。大带宽和高速率5G,为智能手机加载AI和区块链技术扫平了道路,并形成“云、管、端”一体化智能信息通信,这并不同于之前智能手机技术升级带来性能上的“物理反应”,而是给数字经济和数字生活带来无限想象空间的“化学反应”。


 误区四:5G缺乏“杀手级”应用

有人认为,3G催生了“微博”,4G催生了“微信”和短视频,推动社交网络走向成熟,而5G“杀手级”应用则难以出现。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误区,是因为对5G了解不全面,缺乏想象力。

1.扩大到三个场景的视野来看待“杀手级”应用。之前所谓的“杀手级”应用,都是个人移动通信技术升级所带来的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升级。5G明确除了涵盖个人移动通信的eMBB场景,还有另外两大场景,因此讨论5G“杀手级”应用就应该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,应该是不同场景下有不同的“杀手级”应用。虽然不能简单地预测具体会出现什么“杀手级”应用,但是根据5G本身的特点、技术演进的特点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特点,可以预判“杀手级”应用的主要方向。

2.eMBB场景最大的特点是大带宽高速率,那么与此特点直接相关的起码有视频应用。比如高清8K视频、VR/AR视频、3D视频,这些都需要5G承载才有可能实现。基于中国人的文化特点,视频类应用发展空间将远远大于语音、文字类的应用。目前,视频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,比如现在大多数视频还是“单向”的,缺乏“双向”互动,因此有理由预测,eMBB场景下的“杀手级”应用将与高清视频紧密相关。

3.uRLLC场景最大的特点是低时延高可靠,此场景下“自动驾驶控制、广域无人机控制”都可能成为“杀手级”应用。

4.mMTC场景最大的特点是海量连接成本低廉,此场景的应用本身就是“万物互联”,这已经够“杀手级”了。不过令我们惊讶的成果,将是利用5G去改造原来离“万物互联”最远的行业,比如疫苗的流转(每支疫苗上都安装一个5G芯片,实现疫苗的生产、流通全过程的透明监控)。

5.“先修好路再造好车”。一直以来,移动通信网络不断迭代升级,“杀手级”应用自然会被市场造就出来,因此没有必要担心是否有“杀手级”应用来带动5G时代的到来。同时,“杀手级”应用也不是用户使用5G的唯一理由,5G带来的大带宽和高速率将为用户带来很明显的使用体验提升。


误区五:5G可以替代有线宽带

有人认为,未来的5G用户可使用带宽比现在的有线宽带还要大,加之4G时代已经开始流量“不限量”了,那么5G时代就可以用5G来代替有线宽带了。然而事实却是,“有线的带宽无限,无线的带宽有限”这一规律将继续发挥作用。

1.鉴于有线可独享、无线空域共享的特点,基于稳定性和质量方面的考虑,在可以优先通过有线宽带解决接入的情况下,没有必要采用5G替代有线宽带。

2.在费用方面,有线宽带可以做到真正的包月无限量不封顶,而4G时代的包月无限量还是有条件的(比如100G当月封顶,下月恢复,超过40G限速等网络公平性限制条件),到了5G时代,可能上限阈值有所提高,但还是无法做到完全没有限制。

3.5G与有线宽带的互补关系会增强。也就是说更多的原来采用有线宽带作为唯一接入手段的终端,可能会增加5G模块作为互补或者备份,以提高网络可用性、稳定性和灵活度。

4.随着5G带宽的提升以及成本的下降,对于原来“弱流量使用”场景的终端,5G会对部分有线宽带形成替代,但也并不能代表5G可以完全替代有线宽带。

5.“有线的带宽无限,无线的带宽有限”这一规律继续有效。这是基于现在和可见的未来技术条件进行的判断和分析。但是,从科学的角度来看,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,这个规律是否有效值得商榷。

(来源:人民邮电报)